青銅飪食器是古代王公貴族在進行祭祀、喪葬、朝聘、征伐、宴饗(xiǎng)和婚冠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物。作為禮儀重器,用不同規格大小的青銅器皿盛煮食物,代表了主人相應的身份等級。從實用的意義上講,飪食器又可細分為烹飪食器和膳食器,還有兩種功能集于一身的,如用于烹煮的鼎、鬲(lì)等和用于盛裝黍稷(shǔ jì)的簋(guǐ)、敦、豆等,還有與飪食器配套使用的俎(zǔ)等。
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,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。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,鼎就從一般的炊器發展為傳國重器,被視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征。
飪食器和禮器。流行于商至漢代,造型分上下兩部分,上部用以盛放食物,稱為甑,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,以利于蒸汽通過;下部是鬲,用以煮水,高足間可燒火加熱。漢晉以后,鬲足取消,稱“釜”。
作為一種中國古代煮飯用的炊器,有陶制鬲和青銅鬲。其形狀一般為侈口(口沿外傾),有三個中空的足,便于炊煮加熱,青銅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時期。
是古代中國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,也用作禮器,圓口,雙耳。流行于商朝至東周,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青銅器具之一。和鼎一樣,曾作為標志貴族等級的器物。
是中國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煮熟的黍、稷、粱、稻等飯食器具,形制為長方形器,蓋和器身形狀相同,大小一樣,上下對稱,合則一體,分則為兩個器皿。簠出現于西周早期,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,戰國晚期以后消失。
古代漢民族祭祀時放置牛羊等祭品的器具,俎是切肉、盛肉的案子,常與鼎、豆配合使用。
是中國先秦時期的食器和禮器。大汶口遺址已有陶豆出土,流行春秋戰國時期,開始時用于盛放黍、稷等谷物,后用于盛放腌菜、肉醬等調味品。豆作為禮器常與鼎、壺配套使用,構成了一套原始禮器的基本組合。用豆之數,常以偶數組合使用,故有“鼎俎奇而籩豆偶”的說法。
是中國古代食器,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、稷、稻、梁等作物。出現在春秋時期,后來逐漸演變出蓋,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,常為三足,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。
《周禮》曰:“以玉作六器,以禮天地四方,以蒼璧禮天,以黃琮禮地,以青圭禮東方,以赤璋禮南方,以白琥禮西方,以玄璜禮北方”。
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貴族專用玉禮器,璧是我國古代最隆重、最為核心的玉禮器,周禮:“以蒼璧禮天”。凡貴族朝聘,廟堂祭祀,喪葬禮儀等,《周禮·考工記》載:“璧琮九寸,諸侯以享天子?!闭f明王者用玉有嚴格的規定。
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,為我國古代用于祭祀神祇重要禮器之一,《周禮》“以蒼璧禮天,以黃琮禮地”,玉琮成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,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。
古代帝王、諸侯朝聘、祭祀、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。長條形,上尖下方,也作“珪”。形制大小,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。西周時期玉圭成為朝廷祭祀的一種禮器,在分封諸侯時,常常賜以玉圭,作為統治地方的權杖,獲得玉圭的諸侯在封地內掌握有生殺大權。
中國古代六禮器之一;呈扁平長方體狀,一端斜刃,另一端有穿孔,玉璋是天子巡狩的時候祭祀山川的器物,大山川用大璋,中山川用中璋,小山川用邊璋。所祭的如果是山,禮畢就將玉璋埋在地下,如果是川,禮畢就將璋投入河里。
古代漢族禮器,有圓雕、浮雕和平面線刻的虎紋,多作為佩飾之用為虎形玉器,據文獻記載,琥是以白虎的身份來禮西方;以虎符的身份來發兵。
璜是一種弧形片狀玉器,用祭北方,漢制稱“半壁玉璜”,做成魚形、蠶形等,般四角有小孔,又是佩飾之物。
商代釀酒業發達,青銅器制作技術提高,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。周朝時,對青銅酒器作了明確的規定:一升曰爵,二升曰觚,三升曰觶,四升曰角,五升曰散,六升曰壺。青銅酒器被統治階級用來祭天祀祖、宴饗賓客、歌功頌德,待其死后則同葬于墓中?!抖Y記·禮器》有云:“貴者獻以爵,賤者獻以散”、“尊者舉觶,卑者舉角”,王公貴族必須按身份尊卑順序遵循嚴格的禮制規定使用酒器,否則就是不得體或者僭越。
是中國古代酒器,前有流,即傾酒的流槽,后有尖銳狀尾,中為杯,一側有鋬(pàn),下有三足,流與杯口之際有柱,是最早的酒器,屬貴族階層使用,以不同的配套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,在結盟、會盟、出師、凱旋、慶功、宴會時,貴族階層就用這類酒具飲酒。
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,也用作禮器。圈足,敞口,長身,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,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。
最初當為普通飲酒器皿,供低級別貴族使用,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,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較常見,《禮記·禮器》說:“宗廟之祭,尊者舉觶(zhì),卑者舉角”。
今作樽,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。青銅器,尊的形制圈足,圓腹或方腹,長頸,敞口,口徑較大。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,春秋后期已經少見。
是中國古代傳統禮器中的一種,做盛酒用。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。形似尊而小,或有蓋。
是古代中國先民用于溫酒的酒器,也被用作禮器,通常用青銅鑄造,三足,一鋬(耳),兩柱,圓口呈喇叭形。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后,定為御用的酒杯,諸侯則用角。斝作為禮器,常與觚、爵等組合成套使用。
是一種古代漢族盛酒的酒器,口橢圓形,足為圈形,有蓋和提梁,腹深,有圓形、橢圓形等,底部有腳,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,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。
古代大型盛酒器具,并作為禮器,以其顯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稱,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,此酒器流行于商周之際,形制多是高四方體,四面坡屋頂形的蓋,有鈕,多直腹,也有鼓腹。
是中國古代盛酒器,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。橢圓形或方形器身,圈足或四足,帶蓋,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,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,可用作傾酒。
是漢族古代盛酒器,是古人調和酒、水的器具,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。盉的形狀較多,一般是圓口,深腹,有蓋,前有流,后有鋬(pàn),下有三足或四足,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。
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,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。體量略小于彝,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,方形罍出現于商代晚期,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。從商到周,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,繁縟的圖案漸少,變得素雅。
挹(yì)酒器,是一個小杯連鑄一條彎曲形的長柄,青銅枓最早見于商代晚期,西周時代尚有,傳世和出土的都很少見。
水器,商周時期貴族在祭神拜祖、宴前飯后都要進行嚴格的洗盥(guàn)之禮,因此青銅水器自可歸于禮器類中,水器中最常見的是盤和匜(yi),古人盥洗時用匜澆注,以盤盛水,所以盤、匜是配套器物。
商周時期宴饗用之,宴前飯后要行沃盥(guàn)之禮,商早期和晚期的盤均為圓形,敞口,平緣,腹較深,圈足上有十字形孔或方孔。西周盤多為圈足,附耳,有的盤前有寬流,后有獸首形,也有的為環耳。
是中國古代禮器之一,漢族貴族用于沃盥之禮,其形制有點類似于現在的瓢,前有流,后有鋬(pàn)。為了防止置放時傾倒,在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、四足,底部平緩一些的無足。
大型盛水器,或無耳,或有兩耳、四耳,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,初為陶質,也就是陶盆,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,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最為流行,西漢時仍有鑄造??捎米魇⑺丛?、貯水照面、盛冰鎮酒(即《周禮》中所指的冰鑒)。
是春秋時期盛食物或水的器皿。侈口、深腹、圈足、有附耳,很象有附耳的簋,但比簋大得多??脊虐l現的盂數量很少,主要是商代和西周的。
八音分類周代已有之,《尚書·舜典》:“八音克諧,無相奪倫,神人以和?!边@種分類法主要依材質的不同把樂器分為: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等八類。樂器是人類很早就擁有的精神財產,并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豐富。禮儀飾器無不起源于實用器具,這是器物演變的通例。從考古發掘和壁畫、崖畫中都可以看到狩獵圍捕、信號傳遞、祭天禱神、戰斗助威或慶典舞蹈等都和發音工具或節奏音響緊緊相連。
最早的鐘原本是指中國古代漢民族的打擊樂器,鐘懸于架上演奏,形狀扁圓而中空,起源于商朝,多為青銅制,又叫“編鐘”。鐘在古代不僅是樂器,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征的禮器。王公貴族在朝聘、祭祀等各種儀典、宴饗與日常燕樂中,廣泛使用著鐘樂。
是一種中國古代漢族用玉、石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和禮器。最早用于樂舞活動,后來用于王公貴族的殿堂宴享、宗宙祭祀、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,成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“禮器”。
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,周有八音,鼓聲是群音之長,古人用鼓聲來節制其他樂器,據《周禮·地官司徒》記載,已專門設置了“鼓人”來管理鼓制、擊鼓等事。古代,鼓被尊奉為通天神器,用于祭祀、樂舞,以及特殊場合震懾敵人、驅除猛獸,還可用于報時、報警。
使用時口朝天,柄置干座上,敲擊其側,聲音雄渾空闊,悠揚久遠。擊鐃于祭壇,上達蒼穹,呼應天地,以祈神明保佑,國泰民安;擊鐃于山頂,可號召軍隊,指揮軍陣,振奮軍心,威懾敵人。商周的鐃不單用于軍旅,還用于祭祀和宴樂,流行于商代晚期。
是我國形制美觀的古老編管樂器。迄今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排簫,是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?!对娊洝ぶ茼灐び蓄╣ǔ)》:"簫管齊舉,喤喤厥聲,簫雍和鳴,先祖是聽。"說明演奏簫管鐘鼓等樂器發出肅穆恢弘的聲音,是祭祀、典禮、宴饗等的必備禮制儀仗。
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樂器之一,圓形或橢圓形,有孔,以陶制最為普通,也有石制和骨制等。塤在戰國初就廣泛應用于宮廷的祭祀活動中,秦漢以后,塤成了宮廷雅樂樂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。八音之中,塤獨占土音,與鐘、磬一樣,具有同等地位。
中國歷來以“禮儀之邦”著稱,所謂禮儀,就是人們在生活、生產、社會交際等各種活動中所遵循的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,這些規則規范需要一定的禮節和形式來表現。在社會等級森嚴的古代,服飾制度就是其中一種等級禮制規范形式。雖然身份高貴,沒有那樣的爵位也不敢穿那樣的衣服;雖然家富錢多,沒有那樣的俸祿也不敢作那樣的花費?!豆茏印ち⒄?/p> 查看詳情>>